据淮安日报昨日消息 日前,国务院和省出台文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有关经验,淮安市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特别是开放型经济发展。
实行企业设立“单一窗口”制度
优化外资项目准入审批登记程序,推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五证同发”审批,“单一窗口”受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申请。其中商务部门材料由23份减少为4份,项目审批最快一天办结。建立完善企业设立综合服务机制,打造淮安独有清单告知模式,推行《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清单》,建立“四审联动”预审模式,开展踏勘、验收、评审、图审“四联合”工作。对重点项目实行从名称核准到竣工投产全程“1+5”协同办理。2015年10月,全面完成“一照一码”改革。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3794份,新设企业2184户,增长53%。办结时限由15天以上,缩减为3个工作日以内。
加快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信用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市县区两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县区社会法人和自然人数据库及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社会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全方位查询。开展严重失信黑名单和诚实守信红名单归集公示。目前,已公布企业严重失信黑名单234家、个人严重失信黑名单254人;诚实守信企业76家、自然人87人。对审批和许可项目实行“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报告和信用信息审核、事后联合惩戒”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府采购等领域示范应用第三方企业信用报告。
推动监管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改革
对全市2670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信用信息核查。设立企业信用信息免费查询窗口,提供信息核查报告1500余份。制定《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进市场监管、商务领域执法重心下移,撤销原有3个执法支队和1个执法大队,组建3个园区执法大队。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跨部门、跨行业执法改革试点单位,盱眙县被列为省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15年7月,全国首家县级行政审批局在盱眙县挂牌,53枚专用审批章合而为一,承担审批工作人员由235人减至41人,办理时限压缩70%。
落实企业年报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依法将2013、2014年度4万余户(次)逾期未年报等违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对4.8万余户(次)经营异常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标记并公告。依法严管经营异常名录移出申请,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受理申请7千余户(次),5户严重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2400余名自然人列入法定代表人黑名单。创新设计“三书一单一表”,抽查4300余户企业相关信息。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
选择市物业管理、流通行业、质量检验、文化产业和医师等4家协会参与市场监管试点工作,确定市场监管试点事项并制订《淮安市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第一批)》。市直主管部门分别与试点协会签订协议,将物业管理培训、流通业合作交流、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研究以及医师定期考核等事项委托给相应协会。建立健全履职检查考核机制,定期考评管理绩效。
完善专业监管制度
印发《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制定市场公平秩序、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7个关键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形成了“1+7”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框架。加快市场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市场主体信息互联共享。印发《淮安市市场主体部门联动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常态化协同联动机制,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及系统性风险。(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