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日报6月7日讯: 4月下旬,药明康德投资1.4亿美元在常州高新区兴建的合全药业正式投产,不少上海籍员工随之迁居于此。“来这里一段时间了,感觉宜居宜业。”来自药明康德上海总部的熊雪芳说。这样的认同,体现常州高新区对产城融合的不懈追求。
“站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站在建设‘强富美高’常州高新区的关键时期,高新区必须从更高的视野来认识产城融合,用更实的举措来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国际化、生态化、低碳化、智慧型常州北翼新城。”5月上旬,常州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推进会再一次发出明确而清晰的“动员令”。
常州高新区,从20多年前的江南镇村到今天华丽蝶变:一座标举“高新气质”、宜居宜业的常州北翼新城,已成为丰满的现实图景。“形成产业、城市与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常州高新区正奋力以产城融合的‘高新担当’,打造城乡一体的‘高新区样板’。”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吴晓东的话语中透着豪气。
产城融合,规划先行。两年多前,常州高新区在我省率先试点“多规合一”,致力于消除空间布局上的“差异图斑”,吹响了深入推进“产城融合”的号角。2014年6月,聚集北京、江苏、广州等省内外规划设计机构智慧、面向“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常州高新区“多规合一”总体规划》等5套一体规划文本编制同时面世,让耕地与生态空间保护、城市绿地布局调整、产业空间规划有据可循、有章可依,避免规划“打架”,一举走出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顾此失彼的怪圈。
今年初,常州高新区建立“多规合一”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常州临港物流园发展、互联网经济发展等25个专项规划;推进轨道交通、常泰过江通道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制定沿江片区、空港片区等未来重点开发区域规划,一张蓝图,“绘”得愈发精彩。
紧扣“高”“新”特色,常州高新区坚持不懈做“加法”。5月18日,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长Jamal Deen、“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杨天若等加盟的中国国际传感谷(常州)技术研究院在常州高新区成立,致力于培育创新企业,解决传感器企业发展的关键难题。统计显示,常州高新区已拥有传感器企业40余家,年产值达125亿元。
调优产业结构,打造就业吸纳能力强、附加值水平高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常州高新区“产城联动”的矢志追求。该区加速建设新材料、动力装备、通用航空、光伏新能源、生命健康、文化创意、智慧科创和现代农业等八大专题园区。仅去年,这“八大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195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3.5%。其中,天合光能、新阳科技集团、华润包装成为百亿级领军型龙头企业,亿元以上企业335家。
产业兴则城市兴,但并不是“拣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过去5年间,常州高新区累计投入资金逾15亿元,对辖区污染企业、僵尸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淘汰企业50余家,累计淘汰印染布产能8000万米、蓄电池80万千伏安时、电镀生产线60条,淘汰燃煤小锅炉、老式变压器等高耗能设备150多台(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总体下降17%。
随着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常州高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行走在800多年历史的罗溪镇,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新小区、新街道、新菜场……处处散发着“江南好城镇”的气息。“我们按照产城融合的名牌来打造镇区,让工作、居住在此的人享受到和市区几乎一样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待遇。”罗溪镇镇长、常州空港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朱天明对记者说,罗溪镇定位为常州高新区的空港新城,镇区“城市化”建设不断提速,吸引了北京通航、新誉宇航、宇培物流等一批重量级项目纷至沓来。
产城联动,不断刷新常州高新区所辖各街道、镇区的“发展面孔”。近5年来,常州高新区建成城市主干道路150公里,改造提升镇村公路106.8公里,实现镇村道路村村通;建成安置小区24个,安置居民1.96万户;居民随时随地接触到绿,观赏到景;全区域实施生态源头保护涵养,展开立体式环境综合治理……
宜居宜业,城乡一体“惠民生”。常州高新区将形成“一城三区十大功能板”的空间布局:围绕通江路两侧建设商住都市国际混合区,围绕新龙国际商务城,加快发展市级商贸、商务副中心,围绕小黄山,建设休闲旅游带动型新城镇;围绕空港产业园和滨江片区,建设产业带动型新城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