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与浙江比较,江苏是最不可能产生商帮的省。
历史寻根,江苏比浙江复杂。中原古徐国经过了夏、商、周三代,历时千余年,徐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朴的徐国民风。淮河流域的徐国史和长江流域的吴国史,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上古史,徐文化、吴文化和徐吴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古文化。
中国经济重心有一个南移过程,江苏时间很早。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扬州成为南北要冲;公元14-17世纪中叶,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南京、苏州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丝织、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苏州的丝织业,更是享有世界盛誉。
苏商的独特土壤
商帮的产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经济繁荣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浙商产生,一是借海优势,一是文化沉淀,一是山地贫瘠。晋商、徽商就都是贫穷逼出来的,浙江多山地,浙人要活下去,活得好,最好从商。况浙江有那么深厚的工商业文化传统,与广东天生的市场意识可以媲美。
江苏呢,实在是中国土地最肥的地方,它地处南北过渡,有广袤的平原,全省面积的70%以上,由苏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苏北黄淮平原组成。中国两大淡水湖分处江苏南北,运河纵贯东西,长江穿境而过。左宗棠当年做两江总督时就感叹,整个湖南加起来,土地之肥沃,物产量之多,抵不过苏松一县。
这并不是夸张。我们从历史上去看,江苏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隶)东西分置而建省,江宁府、苏州府各取首字,就成了江苏(这比浙江的名字从学问到来历都要高明得多)。江苏简称“苏”,这个字就像形象化的缩微地图,因为繁体字“苏”, 由草、鱼、水、禾四字组成,它等于告诉你,这里是鱼米之乡。
江苏人选择经商,首先还是因为具备地域条件。从地理文化角度来看,南有吴韵,北有汉风,江苏民风,柔悍交加;从地理优势来看,临海背陆,方便交流,易接受来自海外的新事物;从经济环境来看,这里远离中原,虽有战乱,终是承平多于战乱。
就商帮形成的原因来看,苏商产生,一半是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这有点类似赣商;而另一半则是因为地域靠海,可以发展海外贸易,这又跟浙商相同。比方洞庭商人沈万三致富原因,后世流传三种说法:垦殖说、分财说、通番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认同“通番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
也因为上面这些条件跟原因,苏商的特点,介于赣商、浙商之间,有点像两者的混合新生物。
正因为这一特点,苏商的发生地没有浙商那么广泛,它只萌芽于一块巴掌大的地方: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
衣食成为主要营商项目
苏商在历史上叫洞庭商帮,洞庭商帮又叫“洞庭帮”、“洞庭山帮”、“山上帮”或“洞庭山人”。
这个不以苏州、也不以吴县为名,而只是以洞庭东、西山的山名为名称的商帮,作为一个商帮,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形成。明代苏州小说家冯梦龙把这商帮最先写进了小说《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里: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