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公布了全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情况最新统计,我省完成率高达94.59%,位居全国第四。此前,我省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100%覆盖。基层农产品监管机构的日益健全,不过是近年来我省一系列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举措的一个缩影,这些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放心农产品摆上了江苏人的餐桌。
清晨,高邮市“隆康牌”猪肉专卖店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各种冷鲜肉品摆放在洁净的柜台里,打着“无公害农产品”的标签,顾客盈门。店长王祥笑道,很多是老主顾,开业6年反映一直不错,去年销售额1500万元。
隆康公司是兴化最大的生猪养殖和屠宰企业之一,年出栏生猪3万头,销往扬州、高邮等地,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据了解,“隆康”肉之所以能够让消费者放心,关键在于上市之前——从苗种到生长成熟,通过了层层的安全关卡。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李俊超指出,近年来,我省农委、渔业等部门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了全流程的严格监测和管理,效果逐渐开始显现。2011年,全省蔬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左右,生猪及其产品“瘦肉精”残留合格率99%以上,生鲜乳违禁物残留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100%。今年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8.2%,较去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以上。全省已连续多年未发生农产品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整治:从居民菜篮子开始
今年5月份,兴化市农业局农业执法大队对蔬菜生产基地进行专项抽查,一周多时间里抽查了20多家基地的黄瓜、西红柿、豇豆、生菜、小白菜等十几个品种。
这仅仅是我省整治重点农产品的一个小镜头。猪肉添加“瘦肉精”、牛奶添加“三聚氰胺”、蔬菜水果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不安全”的负面信息不断出现,我省消费者已习惯于对这些日常食品投以怀疑的目光。省农业委员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何旭平坦言,只有从老百姓的菜篮子开始整治,重拳打击违法违规,才有可能尽快恢复全社会的消费信心。
2010年成立以来,我省农产品质量安监局对问题农产品的整治分为日常和专项两个层面。例行检测,包括畜产品、蔬果茶、生鲜乳等,每月一次全省抽查;五大专项检测——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非法添加违禁物、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假劣农资、兽药质量安全,在此基础上全力推进专项整治。
今年,省农委的省级例行监测参数已由2010年的17项增加到了40项,范围覆盖全省13个省辖市和所有农业县市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超市等。据统计,全年蔬菜、畜产品类计划监测批次比去年分别增加27%、44%。全省规模养殖场按每月10%抽检,生猪定点屠宰场按日屠宰量5%比例批检,省际路检站按生猪运输量1%比例车检。据泰州市农委副主任缪玉江介绍,该市今年每月开展一项本地重点监测,如6月份的产地防腐保鲜,7月份的畜产品“瘦肉精”和滥用抗生素,8月份的果品农药残留超标等。专家指出,例行检测覆盖面不断加大,从出产地延伸到流通市场,从而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得以控制。
在日常监测基础上,我省五大专项整治打击日益“精准”。一旦检测中发现违禁物超标,有一起溯源查处一起。近一年来,累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企业12万多个,立案查处1200多起,取缔无证照企业25家,移送司法机关100余人,逮捕4人。
从菜篮子开始的整治不仅及时消除了肉奶蔬菜等重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打击了违法机构,也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感有所回升。
引导:从“无公害”标签开始
近日,“兴化大闸蟹”南京水西门大街专卖店里,店员们正在为9月初开始的河蟹上市季节而紧张准备着。江苏裕丰水产实业公司开设的这家店,目前订单已超过2吨,很多是去年的回头客。“激素喂养大闸蟹”等负面传闻对企业今年的销售丝毫没有影响。董事长魏荣成透露,裕丰公司虽然成立仅三年,但去年出产的250吨河蟹基本都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裕丰的举动具有普遍性。据江苏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监局提供的数字,我省农产品创“三品一标”已成新趋势。“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原产地标志,是我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也最为贴近消费者。去年全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638个、绿色食品697个、有机农产品140个,全省“三品”有效数共达13459个,“三品”基地面积达5379.6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76.5%,均位居全国第一位。
近年来,针对“优质、安全、品牌化”的农产品消费新需求,我省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据省农委统计,我省已制订和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500多项,基本建立覆盖各个产业的标准体系。全省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18个,园艺作物标准园233个,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968个,省级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示范基地516个。
由于指标严格细致,覆盖了绝大多数门类,认证规范,创“三品一标”已成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代名词。我省已将“三品一标”作为各类农业项目申报的前置条件。这不但使重点整治有章可循,而且明确了“放心农产品”的指标,示范引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稳步提升品质和安全性。
“三品一标”的创建还加速培育了我省的农产品名牌。截至2011年底,仅我省工商部门已注册的53件地理标志商标中,农产品就达到了41件,大米名牌即有“淮安大米”、“金湖大米”、“建湖大米”、“兴化大米”四个。
监管:从队伍建设开始
农政、渔政、林政、动物卫生监督和农机监理———五部分构成了泰州市的农业系统执法队伍,其下辖的兴化市农业系统执法总人数达383人。已从事该工作十余年的泰州市农委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范正辉感叹道,相比几年前,力量强多了!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面广量大,谁来管?如果要取得长期的成效,必须依托统一高效的执法队伍,单凭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显然无法实现。这首先来自法律法规的授权。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2010年省农委会同省海洋与渔业局、省工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的通知》;去年9月1日,《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正式实施。其次,这需有各方面行政资源的整合。目前,农业和渔业、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在监测、整治等方面的联动已初步开始。张家港市设立了“集贸市场农产品检测联合监管办”和“农产品质量联合执法办”,由农委、工商、食药监、公安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当然,最关键的则是农业系统自身的监管队伍建设。2010年省农委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省农业行政执法总队,各市县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94.59%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服务机构。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农畜产品质检中心,13个直辖市、61个县市区也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速测室,70%的农产品交易市场配备检测仪器。
农业系统的监管装备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南京、苏州、常州、南通等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质量安全监管。以常州为例,该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全程———从农资采购、播种施肥、农药施用直到收获上市的信息进行记录,自动生成追溯码,即农产品的“身份证”。消费者可以凭追溯码通过终端查询机、网站、手机短信、语音电话、二维码等五种方式,查询农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和检测结果。
未来如何把更多的放心农产品摆上江苏人的餐桌?江苏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监局局长何旭平表示,今年全省首先实现所有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所有乡镇监管机构全覆盖,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他认为,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的困难是:基层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有待增强。因此,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可追溯能力建设和“瘦肉精”、蔬菜高毒农药残留等专项整治将是未来突破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根据省农委最新部署,今年四季度将根据省级例行监测结果通报,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抽检,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并督促各地批发市场加大对入市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确保追溯查处率100%。
采访手记
通过对省农委和泰州、兴化等地农牧渔业部门及各地农业企业十余天的采访,记者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其实是一个庞大、严谨的行政管理系统工程,跨领域,长流程,影响巨大。虽然我省近年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需求重点突破,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问题依旧不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放心农产品要完全驻扎江苏市场,需要一系列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需要企业的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