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十八大批准了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新概括、新要求、新任务、新部署、新举措,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一篇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文献。报告大致有以下理论创新和突出亮点。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虽然只有一字之变,反映的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由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1991年,我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依据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明确描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十年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到2020年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这一过程最终的结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进,我们党责任更大、担子更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让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成为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过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精彩篇章。
确定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的明确阐述,也是对今后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号召。
科学发展是新世纪最响亮的声音。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十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发展是攻坚克难的持久动力。船行深处浪愈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今天已进入攻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进入了决定性阶段,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革除旧的发展观念,矫正旧的发展惯性,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就要坚定科学发展观信念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实践不动摇。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必将更加有力地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科学实践。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表面看似抽象,事实上它植根于中国13亿民众的期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而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一举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更体现了它在领导人民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节点上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郑重回应。
构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两手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些变化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五位一体”,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21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首次写入党的报告中,它是由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的。这次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定义为制度、道路、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认识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三个维度努力。缺少任何一个维度,对它的认识和实践都会陷入片面。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道路、理论和制度,需要继续披荆斩棘,不断开拓新境界。
建设美丽中国的诗意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这一词汇并不是在十八大上首次提出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将其系统化、完整化,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由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内涵所决定的。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了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和发展观,它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相互联系的维度。经济维度上,生态文明建立在工业文明所强调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只不过它更加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性和协调性。脱离经济发展谈论生态文明,其结果只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流于空谈,因此我们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追求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绝对对立起来。政治维度上,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不仅体现在如何处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如何处理和协调人和人的关系上。它在本质上是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的问题,做到环境资源的公平占有、使用和分配,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同以生产关系为重心的政治建设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包含了政治建设的内容。这也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文化维度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本质上讲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新的发展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本质上就是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只有在文化建设中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才能从根本上确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念,从而保证文化建设的时代性要求。社会维度上,能否建立合理的生态资源利益分配机制和生态法律制度,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生态文明是否得到确立的根本标志,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包含着社会建设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人类文明形态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坚定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占领文明形态高地,这将使中国在文明复兴以及发展模式转型上迈出一大步。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成为了现实又充满诗意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
保证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实现同步增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O一O年翻一番。”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两个同时翻番,在GDP翻一番的同时要保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翻一番,两个翻番结合在一起要求更高,这是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大突出亮点。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这是经济总量上的指标;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这是人民生活上的指标。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党将更加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的提高,反映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情怀,这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实在的要求。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群众收入的倍增。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能保障倍增目标的实现。
培育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一个全新的论述,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国家层面而提出的价值要求,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这一目标的价值规定和价值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主要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也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既是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道德准则。总之,这一表述反映出不同价值主体的价值愿望与追求。正如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样,上述三个层面的价值规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对核心价值观问题的表述,兼顾了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目标、传统文化积淀和民间行为规范的融汇与共通;这个论述所采取的开放性的表述方式,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与包容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关注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愿望的一致性,也要关注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追求的差异性。
中国共产党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颖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容,将为化解国内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对党的建设做出新部署。
在全党担负着领导人民实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就党的建设的目标、总体布局和具体工作思路作出一系列新部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一是回应时代,坚定信仰。“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这是我们党对于所处环境和自身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在“考验”和“危险”不容忽视的情况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二是植根人民,夯实基础。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坚实的基础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前提保证。只有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保持先进,维护纯洁。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就把纯洁性建设纳入到党的建设主线中来,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了更坚实的保证。红旗漫卷新征程,永葆本色立潮头。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将阔步迈向科学化,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奏之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党的十八大已经胜利闭幕,新的壮丽征程已经开启。十年的探索,十年的闯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影响中国未来走向、事关我们党执政前景的这些重大问题,已经获得了圆满的答案。我们的脚下,一条清晰可见、洒满阳光的道路,向前方延伸,指向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复兴之路;这是一条自信清醒、奋斗进取的强国之路;这是一条以人为本、增进福祉的小康之路;这是一条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改革之路。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部署已经启动。伟大事业离不开万众一心的奋斗,美好未来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把政治理念化作求真务实的执政实践,把政治承诺变成全体党员的行动准则,让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意愿同频共振,我们党就一定能凝聚13亿人民的共同力量,中国必将在新的征程上谱写更壮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