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与工作成效
(一)组织网络健全。全市11个县(市)区、113个镇、41个街道全部建立了维权岗(站),组建率达100%;全市共有2656个村(社区),有2310个村(社区)成立了妇女维权点,组建率达87%。
(二)维权重点突出。市、县、区妇女维权岗工作重点:一是援助与协调,主要在大案要案的援助与热点难点个案的协调上。二是宣传与调研,在全市深入开展普法宣传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公共场所活动,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宣传法律法规;选择典型性、突发性、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从维护妇女权益的角度展开调研,确定阶段性维权工作重点。镇(街)村(社区)妇女维权岗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婚姻家庭纠纷排查网络和队伍优势,联动和衔接诉讼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调解网络,深入社区和家庭,排查问题家庭、调解纠纷家庭,帮扶困难家庭,安抚化解家庭突发性问题。
(三)发挥作用显著。各级妇女维权岗(站)依托“大防控”体系,在“预警”上做实文章,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十户联调员和巾帼维权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问题家庭排查工作;依托“大调解”网络,在“化解”上下足功夫,将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矛盾纠纷纳入到大调解工作流程,对有重大隐患的问题家庭包户到人,做到排查在先、教育在先、调解在先、控制在先,把我市妇女集访事件和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民转刑案件的发案率压降到最低限度;依托“大维权”平台,在“创建”形成特色。把平安家庭创建与维权岗建设紧密结合,大力宣传平安文化,通过为妇女办实事、开展“诉调对接”、培养选树典型等活动,引导妇女和家庭成员在平安创建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妇联维权岗(站)承担了大量信访维权工作,在化解基层各类矛盾、疏导理顺各种纠纷、引导妇女合理上访、合力营造“温情”徐州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几年来,徐州市妇联先后获得了全国、省妇联系统维权工作先进集体,徐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并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二、存在问题与创新探索
(一)存在问题。一是缺乏经费支持。影响社会稳定和妇女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不安定的隐患大多发生在最基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时间和最佳时机同样也在最基层。四级妇女维权岗(站)在网络体系上是“金字塔”型,在资金、阵地、人才配备和社会资源整合上呈倒“金字塔”型。在徐州市,村级妇女维权站的设置和运作是动态化的。在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妇代会主任的家往往就是维权岗的实际工作场所,维权岗的调解工作现场大多设在矛盾纠纷发生地或当事人的家中。而开展工作所需的基本通讯费、交通费、误餐费等都是妇代会主任自身解决。二是缺乏专业培训。维权的前提是“依法”。多年来,徐州市各级妇女维权岗尤其是基层岗(站)大多是依托妇联自身信访权益处室(或职能)而开展工作,一些基层维权岗(站)的妇联干部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信访技巧与司法专职调解人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缺乏调解的权威性和实效性。近年来,市妇联每年都举办村(社区)妇女干部培训班,也有意识地安排有关法律知识的讲座,但同样因为经费问题,不能开展系统性培训,使得基层妇联干部的法律素养和维权能力得不到明显提升。三是缺乏规范管理。徐州市各级维权岗(站)的建立基本与法律援助三项制度同步,不同的是维权岗(站)始终依托妇联信访维权处室(或职能)开展工作,自身没有相对明晰的工作职责、管理办法、目标责任,没有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维权岗(站)的工作有效性和社会影响力。没有更多凸显自身的工作优势、积累有效的实践经验、形成妇字号特色品牌,作为市级维权岗对基层岗的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也流于形式。四是缺乏激励机制。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和科学考核体系,维权岗(站)的工作没有作为单列项目列入各级妇联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导致整体工作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各级岗(站)的工作成效差异往往取决于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个人工作上的协调能力和工作热情。承担维权岗(站)工作的专(兼)职妇女干部很难因为在这项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而得到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一些岗(站)形同虚设,工作仅仅停留在门上的牌子、墙上的制度、桌上的记录上面。
(二)创新探索
1、准确把握新需求。党政新需求。作为市委市政府“平安徐州”创建的主要责任部门,市政法委从2006年起就与综治成员单位签订工作责任状,明确市妇联牵头全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积极参与化解与疏导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工作,确保全市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命案总量和法院判决的犯罪成员中妇女的比例逐年同比下降。妇女新需求。一方面,女性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益方面受侵害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因法律意识淡漠,集体上访、无理诉讼等事件中,许多女性是盲目、被动的参与者,不懂得如何表达诉求、不知道如何争取合法权益。在其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她们期望妇联能给她们提供最及时、最方便、最可靠的法律帮助。妇联新需求。妇女的问题往往是社会的问题,单凭妇联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的力度远远不够。畅通妇女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聚合社会力量维护妇女权益、借助跟踪有效建立评价监督机制,是新时期妇联组织主动、依法、科学维权要求,“妇女维权岗”作为一个全新的工作载体,承载着推动妇女维权工作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进程,有效地维护妇女合法权益重任。
2、重新打造新模式。市妇联率先于今年2月份在江苏敏言律师事务所挂牌成立了“徐州妇女维权岗”,将原来设在妇联权益部的维权岗搬进了专业律师事务所,“妇女维权岗”的运行采取一站式服务、二重性指导、三及时联席、四规范操作。一站式服务是指维权岗向救助妇女群众提供接访、咨询、调解、疏导、协调、援助等综合服务。二重性指导是指维权岗日常工作同时接受市妇联和市司法局的双重指导。市妇联主要负责牵头组织由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劳动局、民政局等政法、政府机关相关处室业务骨干,定期到中心值班、现场协调处理问题;市司法局主要负责维权岗专职(兼职)律师职业操守的监督管理。三及时联席是指维权岗承担妇女维权联席会议职责,动态化运作联席会议,即遇到重大问题及时通报研究、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商量对策、遇到突发问题及时协调处理。四规范操作是指维权岗值班制度正常运行、免费咨询服务项目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条件和减免项目公开上墙、法律援助个案进展情况和最终处理结果公开通报,媒体宣传。
3、努力打造新品牌。一是以实事化支撑力促维权“三到位”,即: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及时到位。设立信访热线,司法机关、专业人员和法律工作志愿者轮流值班,全天候接待来访妇女群众。困难群体维权协调到位。今年各级妇女维权岗协调民政、司法及有关部门帮助生活困难、文化较低、投诉不知门路的妇女,妥善解决了司法援助、生活救济、民事调解方面的问题31件。典型个案维权援助到位。今年以来,仅市妇女维权岗就成功地为4名妇女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共赢得了70余万元的赔偿。这四起援助案件分别涉及劳动仲裁、医疗事故、婚姻诉讼和赡养纠纷,在社会上影响广泛。二是以开放式宣传树立维权“四品牌”,即:把 “普法大课堂”开办到社区。市妇女维权岗18位专家作为“大课堂”主讲嘉宾,走进社区,以案说法。把“模拟法庭”搬进维权岗。每季度举办模拟法庭观摩演示,由维权岗专家现场点评,以直观、感性、易懂的方式教会求助妇女解决婚姻家庭纠纷的基本方法。把维权岗成员请进“空中热线”。在市广播电台开办《母亲》专栏,每周六通过专家说法,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把成功案例宣传出去。将发生在社区妇女维权站、点调处成功的维权案件改换成故事的形式,张贴到社区法制长廊,增强以案说法的生动性,使法律常识真正融入到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中。三是以社会化协作助推维权“三先行”,即:调研先行。针对维权岗信访中普遍性问题,开展了徐州市家庭暴力投诉站运行情况等七个专题调研。联动先行。与家庭暴力投诉站、伤情鉴定、庇护中心联手处理家暴案件投诉;与红十字等社会公益慈善机构联合解决贫困单亲母亲医疗救助问题;与法院开展诉调对接有效处理婚姻家庭案件,实现“诉调对接”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共调解各类纠纷240余起。督查先行。年初布置、年中检查、年底评比。实践证明,妇女维权岗使妇联组织维权形成了三大优势:工作载体优势、组织机构优势、人才队伍优势;为妇联社会化维权破解了三个难题:实效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为基层妇联维权缓解了三个困境:人手少、场所少、经费少的困境。
三、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
妇女维权岗是妇联组织设立在具有良好信用资质的法律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的妇女维权工作新载体,是新形势下针对妇女维权新情况、新问题,重新拓展的升级版妇女维权岗。市妇联挂牌成立妇女维权岗之后,在一县(沛县)、一区(鼓楼区)开展试点推动工作。7月份市妇联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设立妇女法律维权岗的通知》,要求妇女维权岗的建设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挂牌示范。各县(市)区于2009年10月20日前完成县(市)区级妇女维权岗的建设(场所设在律师事务所),同时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和制度,起到规范、示范作用。第二步,点上推动。各县(市)区通过试点条件成熟后,于2010年上半年完成镇(街)妇女维权岗(站)的建设(场所设在律师事务所或司法所)。第三步,面上铺开。在完成镇(街)维权岗建设的基础上,2011年社区(村)维权点达到全覆盖,同时每个岗、站、点都设有联络员负责沟通联络,实现全市岗、站、点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