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由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主办的“2016(第十届)全国苏商领袖年会”在宁隆重举行,本次年会以“问路十三五:改革势能与苏商动力”为主题,向世界展示“苏商力量”、“中国活力”。
围绕“十三五”布局,“供给侧改革”备受苏商关注。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出席了本次年会,作为早在2012年就提出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的权威专家,他就《供给侧改革与可能出台的政策》做了主题演讲,为苏商转型发展拨开迷雾,厘清脉络。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改革开放以后,从上海和国外转移来的产业,最终在江苏形成很强的制造业力量。
这一次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的还是企业。今天我想讲几个问题,
中央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对企业有什么影响?未来还会出台哪些政策?
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主要采取凯恩斯的管理办法,即需求侧。经济过热就收紧贷款、收紧项目、收紧规模、减少赤字;经济过冷,就上项目,发债券,扩大财政赤字。
那么,中央为什么突然就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
今天如果我们再大量投放货币、大量上项目,那么结果就是过剩。
2015年以来,经济调控遇到了难处。一方面,再来一轮刺激可能让过剩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国家也担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让货币到达实体经济,而是流入股市或流到国外。
凯恩斯需求侧的管理工具现在已经失灵了,这样就不得不转向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
三座大山
把实体经济挤到墙角
当前,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重,主要包括三大成本——
首先是税费成本。从1995年开始到2014年,我们的GDP增长了大概10倍,但是税收大概增长了近20倍。
其次是社保成本。企业雇一个人,按照国家法律,五险一金占到工资总额的42%到45%,发他1千块钱工资,你就要替他交400多块钱。
最后是借贷成本。2014年有三组数据飞速增长:
1995年,全部银行借贷利润才几个亿,到2014年,银行的借贷利润是1万8千多亿;在银行转给信托、小贷、租赁、财务公司等中间环节的过程中,从企业收到的钱有1万亿;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和集资,这个利润也是1万8千亿。
这三座大山把实体经济挤到墙角,紧迫性就在这里,现在如果不降成本,2016年会出现大量企业死亡的问题。但我非常欣慰,苏商的制造业能有今天真的很不容易。
当务之急
增加劳动人口
我们今天遇到的供给侧改革和当年英美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当时英美是滞胀,也就是经济下行、高失业率的同时伴有高通货膨胀率,但我们遇到的是“滞缩”,PPI已经连续45个月下跌。这是因为,当年美国人口变动是一个非常缓和的过程,而中国的生育政策导致人口下行非常快,经济上则体现在总需求减少导致物价下降、劳动力减少使得经济下行。
中央这次人口政策的变动,是最大的改革。这一轮经济下行,可能有60%的权重是由人口增速下降、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
应当把人口生育政策和人口流动政策纳入供给侧的政策和改革。如果没有人口的政策,过剩会加剧,供给侧的政策发力越多过剩越严重。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人的供给是消费需求的重要来源,是劳动力供给侧要素的重要来源,现在对经济危害最大的就是劳动力的供给拐点。
所以首要的是尽快调整人口政策。估算下来,
“十三五”期间,如果每年新增300万人口,就能新增1500万人口,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6万亿-7万亿,到了“十四五”期间,这一数字可能翻倍,增加3000万人口。
未来将推行哪些政策?
机会都在这!
理解供给侧改革,我认为应该分三个层次:
一是短期政策,二是中长期的改革,三是创新和结构调整。
短期政策解决什么问题?企业高成本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的降成本。
具体到财政政策的改革,一是减税,比如增值税、所得税;
二是提高小微企业的税收起征点,现在每月3万,能不能提高到8万?
三是降低社保费率,可以降到30%。
四是清理收费,从2014年的数据看,在土地出让金之外,政府的各种行政收费在32000亿元左右,企业负担沉重。
但财政政策需要做的,不只是减税。
一是供给侧的减税降成本要和需求侧的发债相配合,否则基层政府就运转不下去了,养老金就不够了。现在中国财政赤字水平只有百分之两点几,我认为需要上升到3%。
二是税收应该有增有减,比如财产性的税收应该要增,既可以缩小财富差距,也可以补充减税减掉的部分。三是需要变卖部分国有资产,补充养老金医疗金的缺口。
另外就是货币政策。美元在升值,央行要保卫人民币,保卫股市,可能会继续降低利率。有个事情一定要做,即银保问题,银行为了把钱放出去,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增长,把好企业、差企业都召集在了一起,银行保了一圈。现在银行为了降低坏账率,担保企业转轨,最后差企业把好企业搞死。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不解决会发生系统性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金融改革,打破目前大中银行的垄断格局。现在很多大银行成了国有粮店,倒粮票,倒到黑市上,最后成立一些信托和小贷公司,这样一弄,实业就没法活了。国民经济中的融资高利贷化之所以形成,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银行的高度垄断性。
几千万买家对应为数不多的“中农建工交”银行,再通过各种服务理财信托等表内到表外的环节流动,垄断导致资金分布和最终的价格扭曲,所以中小企业贷到的总是高利贷资金。此外,大中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愿意把款先贷给信托、租赁、国有企业财务公司、村镇银行、典当行、小贷公司等,这些都成了从大中银行低进高出的非银行倒钱金融机构。其次,整个社会都有一种投资短期化、高利化、赌博化的心态,由此一些融资机构和单位允诺高利率、借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式集资,开地下钱庄,也对利率的不合理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银行体制要改革。
创新和结构调整,主要跟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业创新有关,比如中央提出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新产业的扩张、新产品与新服务创造新的需求来带动经济。创新和结构调整是长期的事,但一定要由市场来调节,政府少干预。比如说压产能,不是说政府去把产能关停压下去,而是需要考虑一些市场的手段,通过并购、重组、优化的方式。
另外我还要重点提的是,
2017、2018年可能要推出房产税,因为其他国家6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房产税,当然房产税会遇到什么阻力?征到的程度如何?汇率怎么定?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估计,土地卖不出去,房屋需求不行,最后中央不得不开房产税这个闸门。一旦这个闸门开了,又会对经济引起新一轮的复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