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走进江苏更多>>
提案议案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党建园地 > 提案议案

  • 大学生带着“提案议案”进课堂
  • 本站编辑:浙江省江苏商会发布日期:2019-01-28 14:04 浏览次数:

  两会期间,江苏省高校学生自发组织了“我带两会‘提案议案’进课堂”活动,大学生将就业创业、环保低碳等热点问题带进课堂。老师鼓励并引导大学生们用专业知识解释社会热点,深度剖析社会现象。

  【镜头扫描】

  集体收看两会实况转播;阅览当天的新闻报道;课间与老师一同讨论当天的两会要闻;针对两会“提案议案”进行专业的分析与讨论;通过微博与各大高校的学生和网友进行互动……这是属于扬州大学商学院学生的“两会时段”。

  大学生就业 新机遇 新挑战

  中国社科院2012年《社会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预计100万以上大学生会遇到找工作的困难。

  尽管还在读大二,扬州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史丹旎在了解到学长们的就业压力后,开始担心:“江苏省高校众多,2011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有52.9万人,89%都选择留在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还有大量外省毕业生涌入。”两年后如何让自己摆脱一毕业就待业的困境,并谋得心仪的工作?史丹旎忧心忡忡。

  带着疑问,史丹旎和同学们一起搜集了两会上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案议案”的资料,并在人力资源课上和黄春燕老师一起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高校的专业是否可以根据高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实现‘就地培养就地工作’。比如,现在长三角地区在大力开发新能源,我们可否考虑在这个地区的高校多开设一些新能源方面的专业。针对中西部地区师资力量相比沿海地区较为落后的现实,可否考虑多开设一些师范类的专业,鼓励师范毕业生留下来,既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又引进了优质的教师资源。”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史可博在讨论中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黄春燕对学生的分析与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产需结合应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突出矛盾,既解决部分热门专业井喷、专业人才扎堆的问题,也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比如,现在沿海发达地区金融类人才接近饱和,但每年经济管理的招生计划却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再比如,随着网购的兴起,沿海地区极度缺乏一些专业物流人才,翻开一些高校的招生目录,开设物流专业的屈指可数,而真正形成物流教育特色的更是凤毛麟角。”

  环保低碳 旧话题 盼行动

  我国已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法”及“循环经济促进法”,此次两会,众多代表再应时势,提出应为低碳经济立法,进一步促进我国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

  限制使用塑料袋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江苏师范大学环保行动队的一份关于“限塑令”实施4年遭遇有“令”难行的调查结果,在环保专家贾广会老师的课堂上让这个问题显得格外热辣。

  “课前,我组织了几位同学一同开展了关于商业机构提供塑料袋情况的社会调查。调查显示,农贸市场和许多药店、食品店等还在免费提供塑料袋。超薄袋也依旧我行我‘塑’。大型超市尽管实行了手提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但对消耗量巨大的保鲜塑料袋仍实行免费。”一直关注“限塑令”实施效果的江苏师范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穆志江说。

  “一方面,要尽快找到替代产品,解决塑料袋的降解问题;另一方面,应落实完善相应的管理责任制,实施综合性治理手段,并进行跟踪监管,对违规商家严厉查处。这样才能使‘限塑令’取得理想的效果。”贾广会分析道。

  “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环保意识’。环保不仅仅是解决污染环境问题,还包括杜绝资源浪费、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产品的清洁生产等方面。”贾广会肯定地说:“大学生的环保行动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持一颗积极、端正、热忱的环保之心,然后努力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让环保成为大家共同的绿色习惯。”

  图书馆公益 先三思 而后行

  有专家表示,将来大学的图书馆有望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但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何时可行?针对大学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平等”的话题在师生中引起热议。

  南京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邵晓东说:“在目前的状态下我更倾向于不开放的观点。以我们学校图书馆为例,空间有限、管理困难,不具备对公众开放的条件。我们学校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学生阅览、自习都需要提前占座。”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蔡小云说:“我们学校现在已开始逐步将图书馆对外开放,学校每天会发放部分阅览证,社会人员可以到图书馆登记阅览,但不能外借。”但她也有担忧,认为在便民的同时,确实给大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除了考试高峰期,图书馆的部分资源都处于闲置状况,如果图书馆可以通过设立单独的公共阅览室、提供特色借阅服务、开放网络资源等办法,弥补物理空间的不足,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南京大学会计专业的学生戴望舒积极建议。

  “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高校之间更应加大图书馆的相互开放程度。”南京大学社会学老师郑欣认为:“但不开放不等于资源垄断或知识歧视,毕竟高校图书馆首先要为在校师生服务。希望主管部门抓紧制订相关办法和规章,恢复大学图书馆公共属性,实现文化透明,吸引更多人走进图书馆,营造全民爱读书的氛围。”

  民生热点 依法律 扬公德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无论是热议“地沟油”,还是谈及被广大网民关注的“活熊取胆”,都建议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两年内有上万吨地沟油生产并流入市场,为什么在相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下,生产销售地沟油的行为还屡禁不止?”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费杨在课堂上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扬州大学商务1002班的学生则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关于“活取熊胆”的专题节目。对于有关专家表示“活熊取胆”实属无奈的说法,学生们认为应进行科学而环保的生产。“在你的身体上开一个永久性的伤口,你会舒服吗?‘活取熊胆’这种行为,应该立即叫停!”

  “扬汤沸难止,薄惩奸难除。”南京邮电大学陈伟民副教授说:“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问题,不仅要依靠道德更要依靠法律,该严打的绝不手软。将‘地沟油’变食用油这种严重危害公民健康的违法行径,应列为法律严打之列,提高他们的犯罪成本。同时政府也该在管制层面做足功课,加强贯彻到底的执行力。”

  “黑暗畏惧光明,我们是否可以建立重奖举报制度,让道德败坏的商家不能为所欲为,将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这类坏事扼杀在萌芽中。”东南大学商学院的学生董杨看到南邮学生的讨论后也在微博上留言。

  扬州大学的吴林斌老师认为:“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活熊取胆’的行为在当今时代明显不合时宜,尊重动物,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人类自己。”

  农村学生 树信心 怀理想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牵动着农村学子的心。

  面对“城里孩上辅导班,农村娃玩泥巴”的质疑,南京农业大学康敏教授说:“现在确实存在着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差别较大的现象,但近年来政府已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放,这种差距在将来会不断缩小。”康敏同时鼓励农村学生,勇敢面对城乡差距,发扬艰苦自立的精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康敏认为:“尽管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农村学生更具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更好地抓住机会。”

  南京农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王一明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出路”。“现在考入大学并不等于就业保障。比如学校开设的土地管理专业,在全国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需要高分考进,但毕业出路不宽,不是进研究院就是‘下乡’,薪酬不高,工作却很辛苦。”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沈杰群也有相似的看法:“国家是否能够对农村籍的大学毕业生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比如每年为农村籍大学生开设专场招聘会,给予招收农村籍大学生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学校在实习分配时给农村籍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环境。”

  “应该给予农村学生多方面支持,让落后者先跑,确保农村学生‘上得来’、‘待得住’、‘下得去’。”康敏介绍说:“通过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可以发现越是农村的学生对涉农专业越敏感,尽管农科专业就业率很好,但许多农村考生对农科专业并不热衷。另外,‘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也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如果任由发展,社会各阶层的正常流动将停滞,从而失去前进与创新的活力。”

  “社会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应消除城乡芥蒂,给予农村籍学生更多的工作机会,为他们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青春舞台。”康敏建议道。

  让大学生在关注时政直面现实中成长

  ■郭九苓

  大学生带着“提案议案”进课堂为我们展示了现在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大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国计民生以及个体的诉求,并把这些讨论带到校园甚至课堂上,和书本知识融合起来。

  现代大学生,从所谓“80后”到“90后”,参与教育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也更加希望规划设计自己的人生。所以这种变化其实早已发生,这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向,虽然在“静悄悄”地发生,但将引起整个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次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而事实证明,有些改革是失败的。但笔者相信,这些改革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既有良苦的用心,也有渊博的学识,更有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但关键的问题是改革和教育的主体——学生,基本没有参与教育改革的权利。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而没有活力的教育不可能成功。

  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说过,当一大批心胸开阔、富有同情心、善于观察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即使没有老师教他们,他们也肯定会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现代教育论也认为,学生“教”学生是最有效率的教学模式。所以,这种变革实际也是在回归教育本质——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思想与创造力,知识本身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乃至创造知识的能力,这在各种知识都可以方便、廉价获取的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在相对封闭的学校,讨论、交流、质疑就成为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最佳方式。

  在信息传播不够畅通的工业或农业社会,老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方式有其必要性和成功之处。但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庞大规模都使得传统教育方式要进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应该是吸取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并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不管是否愿意,学校与教师都只能接受并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话语权”,并因势利导,使教育走上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现代教育中,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人,以自己在知识、思想和社会经验上的优势,“挑战”学生的观点,把他们的思想引入深处,并与理论或书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坚固和完善,也使他们对现实与社会问题有更理性和更本质的把握。

Baidu
map